4月20日,我校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大会。会上,校长司跃宁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的精神,围绕“陇南师专向何处去”这个核心命题,从陇南师专的办学定位问题、转型发展中应着重解决好的思想认识问题、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问题、师资建设问题、办学模式和途径问题、提升学校治理能力问题等6个方面,进行了主旨发言。
学校党委认为,司校长的发言是对学校转型发展“顶层设计”的初步思考,是引导全校上下深入讨论转型发展问题的讨论提纲。为了组织全校教职员工深入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现将司校长的发言整理为《陇南师专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一文印发你们,请各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并将讨论中形成的好建议整理成书面报告,于5月底送学校升本办。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大会上的发言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多次对深化重大领域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设计,提出了时间表和线路图。其中关涉教育领域的改革有诸多方面。常言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办学的人可能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改革的东风扑面而来。纵观全国教育发展大势,可以说一改过去相对暮气、相对保守的态势,出现了风生水起,大开大合的局面。在这么一个历史方位中,近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全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大趋势,面对我校升本转型的大方向,也面对“三校合一”后办学格局变化的新情况,大家紧紧围绕着“陇南师专向何处去”这个核心命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无论是师专的校园里,还是大家的思想上,都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大家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有这样那样的选择,有这样那样的设计,不一而足。也正是由于这种大讨论、深研判、广交流,初步廓清了学校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这应当是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果,因为我们坚持了学校的重大决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集中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反馈的意见,我今天以“陇南师专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为题,作一发言,将我个人这段时间来初步的思考与大家分享。之后,再进一步地听取和征求意见,提交学校党委研究,以便尽快地确定学校的发展方略和顶层设计,提出推进工作的主要措施。
陇南师专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培养小学师资为己任。在近10年来,我们不断地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发展思路和阶段性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迄今为止的办学定位,即:“立足陇南,面向全省,辐射周边,以师范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非师范类教育;以专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创造条件发展本科教育,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吃苦奉献精神的农村小学及幼儿园师资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农村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当说,在今年以前,形成的这个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是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的,在一定阶段是准确的,也是得到领导和专家们肯定和认可的。但是,这个定位用今天的形势来研判,就会发现,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这个定位的特点表现了两点,一个是师范为主,一个是初等教育特色。它的不适应从现在的情况看有四点:其一,与师范教育发展的形势不适应。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过去单一的师范培养进入了开放培养的模式,在这个阶段,在全国师范学校里面,每年的培养能力在70万到80万之间。非师范院校培养师资的能力加入进来以后,随随便便是上百万。而教师的需求,如果不从结构上看、总量上每年只需要20到30万。师范教育没有错,但过多就有问题了。在这么一种态势下,小学教师本科化的问题自然而然就逼出来了,本科都要不完,专科何从?所以就师范本身,师专已经出现了不适应。其二,与高校转型的要求和目前的大势不适应。国务院提出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鲁昕部长的讲话中提出,从今年开始,全国600余所本科高校都要求转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这么一种要求下,在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果故步自封,就会被淘汰。所以,以师范为主、培养师资为主体的这种办学格局适应不适应?需要不需要顺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个大趋势?显而易见,有不适应的问题存在。其三,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不适应。我们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基础教育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担负起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这么一个光荣的、神圣的使命。那么,社会发展的今天,其师资需求量有限了,而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么一种情况下,陇南又只有我们是唯一的一所高校,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该不该担当?我们能不能适应?这个问题就提出来了。如果无视陇南市以及甘肃南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自拉自唱、孤芳自赏,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还能得到社会的尊重、政府的支持吗?我想这个回答是不言而喻的。陇南工矿业很发达,我们没有培养工业人才能力;陇南水电很发达,我们没有培养电力人才能力;陇南是全国的特色产业基地,我们没有培养产业人才能力,诸如此类。所以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很明显。其四,与“三校合一”后的资源状况也不相适应。如果说,在没合校之前,我们从1937年建校至今,一直就是办师范的,就是培养老师的,这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的传统,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随着农校和职业中专和我们走在了一起,大批的农业类师资和机电工程类师资和我们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资源格局的变化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办学格局和服务面向问题。如果我们仍然是以师范为主或者叫清一色的师范,试想,这个合并有什么意义呢?各自的特长能不能得到体现?所以,以上四点说明以前的办学定位有必要进行重新研判,有必要进行细致的修改、科学的界定。首先,应该对国家的政策有所了解。教育部关于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指出:新设本科学校应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定位,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与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就业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这是教育部对要升本的或者已经开始升本的学校的定位要求。根据这个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我想,是不是应该坚持这么一个基本的考虑,即:坚持一项宗旨,两个基本点。
所谓坚持“一项宗旨”,就是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与区域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相适应,与区域产业集群相对接,跟进融合,立足应用,培养高素质的初等教育师资和技术、技能型经济建设人才。
所谓坚持“两个基本点”,即要坚持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这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师范教育属于职业教育;另一层意思,就是向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化,这是一个基本点。第二个基本点,就是要坚持依托师范升本的战略目标。这两个基本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坚持住,不能乱阵脚。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这个学校将来叫什么名称,大家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大体有这样几种思考:一种是原来提出的建立“陇南师范学院”,保持师范的主体地位和明显的师范特色;第二种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陇南学院”,从名称上看是向综合型发展,这样就是适当的压缩师范,发展综合型的各种专业。第三种就是要按照当前转型的要求,创建“甘肃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者 “陇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这些名称都要服从于我们将来的办学定位。有待于我们大家继续讨论。总之,顶层设计关乎全局,关乎长远,需要非常审慎的去思考、去研判,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确定今后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只有以思想观念的转化为先导,才有可能促进转型,推动改革,加快发展。在当前的转型发展中,暴露出诸多的思想动向,有正面的,有消极的;有正确的,有偏激的;有涉及局部的,有关乎总体的,不一而足。我想,在当前这么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统一全校的意志,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确定学校发展的基本问题之前,解决好思想认识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前提的前提,先导的先导。
第一,要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理念。我们这些人都是从过去走过来的,天然地有着过去的传统、过去的习惯、过去的认识和过去的感情,很正常。但按照当前学校发展的要求看,我们的有些观点可能已经过时,有些认识可能会出现偏差,有些习惯已经显得不适应,有些感情恐怕需要牺牲。
要摒弃自我中心的旧观念,树立面向市场需求的新理念。中国高校转型发展的特征是面向发展、面向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近十年以来,国家又提出了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区域结构调整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这样的发展要靠强大的人才体系去支撑。我们所办的学校如果不能面对这个需求,那肯定人民就会不满意。这一点大家已经感觉到了,在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意中,对教育不满意占很大的份额。不是说教育的规模不大,不是说学校修得不漂亮,而是我们办的教育、培养的人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就是鲁昕部长讲的,你到职业院校里去看,高职学生信心满满,面带喜色;你到我们传统的本科院校去看,学生忧心忡忡,面带愁色。因为他不知道明天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而这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一进校门就知道我要干什么,明天谁等着我、谁用我。所以在这么一种背景条件下,我们的自我意识要调整,这个自我意识在我们师范院校有这样一些表现:第一个表现就是我有什么样的老师办什么专业,有什么知识代什么课。而不是紧盯着社会发展我去顺应它,是要社会服从我,不可能。所以,有什么师资办什么学,有什么知识教什么课这个问题在我们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一定要解决好,社会已经不买这个帐了,你教吧,你培养吧,没有社会的需求,没有岗位给你,怎么办?第二个表现就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外面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我们不去关心它。孰不知,你不关心它,它也就不关心你,它就要抛弃你。本来高校从思想到科技,从知识到技能,是引领社会发展的这么一个团体,当社会不重视你,甚至抛弃你的时候,你想,你的学办得怎么样?所以我们很多人学了一门知识,讲了一本书就想一辈子混到底,那是不行的。计划经济时期是可以的,十年一贯制,一个课程、一本教材,现在不行了。这种观念不转变,怎么转型?转型首先是思想转型,然后才是知识结构、能力技能的转型。脑是指挥手脚的,脑不动,手和脚是肯定不会动的,对不对?自我中心观念在当代条件下,造成的恶果就是培养的学生就业困难、学校地位下降。我们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区考察,看到一栋楼,——校领导说这个楼是海天大楼,是海天企业给他们建起来的。企业为什么给学校建大楼?是需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给海天不断地输送人才。在德国,无论是奔驰汽车还是其他的一些产业发展,产业布局过程中,它的技术人才从哪里来?企业和办学人组成董事会,企业出资,建起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培养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都是这么一种体制,它和社会需求是一种完全的水乳交融的关系。那么,面向市场需求理念的特征是什么呢?第一,市场是多变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思维、一成不变的专业、一成不变的课程、一成不变的技能来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第二,市场需求是多样的。它不光需要老师,还需要工业类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农业类的科技型人才,需要服务业的管理型人才。所以单一的培养显然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要摒弃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旧观念,树立重实际应用重技能技术的新理念。一般意义上讲,在高校学理论知识没错。但是,如果全国的数千所高校都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而无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这么一种现状。那想想看,偌大的国度就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就是崇尚清谈,无人实干。培养的人只能讲道理,手不能干,脚不能动,那怎么办?欧洲发达国家有一些成功的探索:在瑞典的高等教育的结构里面,82%是应用技术型,只有18%左右是研究型的、学术型的。德国也是“二八开”。而我们国家的这方面就显得太欠缺了,就不要说本科的培养方案了,光把我们专科的培养方案看看,在课程结构里面,讲理论、讲书本知识的比重有多大。这种“重理轻实”在学校具体表现为:第一点,学科本位、学术本位大行其道。清华、北大讲的我们也在讲,人家干的我们也想干;脱离了实际、忘掉了自我、脱离了现实。第二个表现就是光说不练,会讲不干,成了我们教师的一个基本特征。特别师范类教师,这个特征可能更明显一些。教师如果都成这样了,还培养什么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第三个表现就是学校存在“四个少”。实训基地少、仪器设备少、训练课时少、“双师型”人才少。你想在技术应用方面去发展,要训练的基地没有、设施没有、课时也安排的少。当你美术系画画没时间、音乐系练琴没时间的时候,仅是学了一些美术史、音乐史、音乐理论、美术理论,学生学了能干什么?但是这些课在具体压的过程中老师还反对,他们认为自己学了这门课,就要一席之地。救救孩子吧!当年鲁迅先生讲的。教育如果搞成这样子,该上的课不能上,把没用的知识给大家在讲,在填充,而且用严格的评价手段、考核办法进行考试,学生不学还不行,把青春耗费在了一些无用知识的课堂上,这样就是荼毒青少年、荼毒生灵,我们就成了罪人了。这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些表现,其结果也是两句话:考试尚可,实用不济。
要摒弃封闭办学的旧观念,树立横向联合的新理念。我们学校长期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到今天,依靠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但是现在重新来研判、来分析,我们这种办学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要摒弃封闭办学的旧观念。那么封闭办学有什么表现呢,这种表现主要表现在三个“自”:学校自办,教师自招,专业自建。但是现如果我们的理念和方法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快步发展、跨越发展。就会出现三个“小”的特点:学校自建投入小,教师自招力量小,专业自建规模小。要动员社会力量,动员企业、产业介入办学,多元化投入,多元化管理。大家知道,像美国的大学,可能都是很多财团捐资和投资设立基金建立起来的,不一定是政府的钱。所以,在当前和今后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仅仅盯着市长、盯着财政,能争取一些,但渠道可能还是窄。那么教师自招,为什么力量小呢,因为编制是死的。市场变化的特征决定了我们的专业设置应适应外部的变化而调整,调整什么?首先是调整师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内外结合,光学校的老师显然不够了,就要动员社会的力量,各种能人巧匠、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等等进入校园,形成我们的第二师资梯队,这才能适应新型专业化的需要。所谓自建的专业规模小,也就是说,我们原有的师资,就这么个知识结构,虽然大家还是动了脑筋,但仍然有局限性。而横向联合的优点是:在办学上投入形式多元化,政府、企业、社会、个人投入都可以来办学;在专业建设上,校企共建化,如果和哪个大企业,形成了订单关系、形成了联合关系,人家的工程技术员来和我们的老师研究培养方案、研究课程设置,同时,企业也就是我们的实训基地,他的企业也就是学生的就业基地;在师资上,专兼双师化;在就业上,工学一体化。横向联系就可以做到这样“四化”。
第一点,师范无用的错误认识。师范专业是我校的特色、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命脉,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把转型发展和传承师范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筹划,共同提升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志抱着对师范的传统感情,不想改、不想变;但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要转、要变,像要另起炉灶来转型。这两个观点都是对事物发展的规律缺乏正确认识的糊涂思想。要认识到:首先,师范培养是教之基石。对教育师资的培养是我们的一个长线专业,我们作调整只不过是因为在量上在结构上需要调整,在质量上需要提升,而不是放弃,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很好地把握。其次,我们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更多的是体现在师范教育里。这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再次,师范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不要把师范教育跟职业教育对立起来,这个职业教育也是应用型的,只不过是原来的一些课程、一些教学方法需要更好地向应用技能型靠拢、加以调整。第四,保根本、创品牌,做精做强师范是我们当前的明智选择。这所学校根本是什么?在一定阶段要成为全省的品牌专业是什么?恐怕在现阶段还得靠师范专业,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清楚。
第二点,升本无望的悲观思想。我们原来设计的路线是靠师范类升本,那么现在又面临转型。搞转型是不是就不升本了?很多同志有这个疑虑。如果我们细细地研判国家的政策,准确的把握自己的特点,就会从中辨析出自己的选择。首先,应该看到,学校加快升本的希望和机遇:一是,早转早主动。600多所本科院校在转型,谈何容易!当一个本科院校已经定型的时候再转,虽然从道理上是说得通的,在行动上是很难跟上的,那个痛苦、那个牺牲、那个损失是巨大的。而我们学校过去的定位是培养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为重点的师范学校,今年把农校、职业中专合并进来,再加上我们自身在进一步的转化,说不定我们在这次大转型过程之中,还能抢得先机、争取主动。二是,政策有支持。在前一段时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关意见》的文件,教育部鲁昕部长讲话以后,是不是把师范类学校升本的路径已经堵了?其实还不是这样的。最近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有个征求意见稿,它对全国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来相对理性的政策指导,其中就涉及我们这种学校怎么办的问题。在这个意见里面指出,加强师范专科学校升格高校的指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升格为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师范学校,省级政府要按照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完善师范本科与专科的衔接体系,推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支持学校加强教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培养等等。这个信息就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就是以师范为主的专科学校,上升为保留师范专业为主体的本科院校的政策空间依然存在。这可能是目前这个特殊的阶段保留的一块有利于的政策空间。三是区域占优势。我们地处在甘肃最南端,处在280万人没有一所高校的这么一个市内,也处在陕甘川交界的这么一个地带。从布局上看,从区域上看,支持陇南师专升本,是地方政府应该支持的一件事情。所以,还是应该看到机遇和希望,消除疑虑,齐心协力,朝着升本的目标冲刺。
第三点,转型无路的消极情绪。其实,我校转型发展既有困难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第一个有利,就是有职业教育的基础和经验。这是我们学校的优势所在,这是指师范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更指由于农校和职业中专与师专的联合。我们的师资、职业思想和办学经验等等,比传统意义上清一色的师范院校转型起来,就更容易一些。第二个有利,就是有引进的政策和编制。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新的师资,好在我校还有引进新教师的空间,有六七十个进入编制,把它用于引进技术应用型急需的专业师资上来,对于转型发展将会是非常有利的。第三个有利,就是有进取的精神和决心。我们需要发扬陇师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顽强进取的精神。在14年前,当时的陇南师范学校就面临去向何方的选择,陇师人大胆地提出办陇南师专,并且办成了。之后我们艰苦创业,一步一步发展,这是一种顽强进取精神的成果。第四个有利,就是有大势的影响和推动。全国高校转型,这个大势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影响的。政策环境变了,各高校都在转,是大势所趋,不转不行。
专业问题是转型发展的标志和关键。转什么?转专业。专业结构调整应该在什么样的理念和方针指导下来进行调整?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从国家层面对专业建设和调整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新设本科学校应根据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对接,体现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要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与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类等的紧缺专业。学校本科专业中60%以上应属于此类紧缺专业。”就是升本的学校,要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按照学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实现升本的总目标,我校专业结构调整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批”,即:停办一批、压缩一批、壮大一批、新设一批。
所谓停办一批,就是对偏离办学定位的师范专业和不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非技术型、应用型专业,予以停办。师范类专业主要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办学定位,就是以培养小学教师和学前教育师资为主体,其它以外的恐怕就得考虑调整。那么非师范类专业就要紧密地对接产业,很好地体现它的技术型、技能型和应用型这么一个特色,一般人文的、社科的这些专业恐怕就要停办。
所谓压缩一批,就是在已办的专业里面,有些专业需要在学科、在专业培养上继续保留它的上升空间,但是和我们当前的办学定位有所偏差。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留机动,保留这些专业的招生,在规模上的适当压缩。比如说我们分科教育的一些专业,中文、数学、外语这些,它既是师范专业的主体专业,也是将来大学,不管是职业教育也好,还是什么教育也好,主要承担公共课的一些专业,那我们还得保留,但是规模上可能在现阶段得适当控制。
所谓壮大一批,就是对现在已经具备应用型、技术型的,面向陇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这些专业,能大则大,能招两个班,不招一个班,不断地扩大规模。
所谓新设一批,就是要赶快论证一批与地方产业集群紧密对接,未来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进行培养。学校已经拿出12-14个专业在向省教育厅申报,争取在三五年内新建应用技术类专业10-15个,专业总量达到40个以上,其中2/3的专业属于技术技能型专业。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是伤筋动骨的调整,是动真格的了,合适不合适,大家可以讨论。
由于专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师范类学生的规模要由现在的近五千人,逐步调减为三千人以下,高职类专业的学生由现在的六七百人逐步扩大到三千人以上,将来至少形成对半或者倒四六,才是一个合理的结构。初步考虑,今年要停招的有七八个专业,包括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思政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育、地理教育、法律事务等专业,大家要好好地考虑一下。
办学靠什么?靠人;转型转谁?转教师。所以,学校升本难在师资不适应,学校转型难在教师不转弯。现在陇南师专教师现状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专任教师从理论上讲,有450个专任教师,这450个专任教师指的是两所学校合过来以后,具有教师身份的,都把他们放在这个框子里面。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已经转岗到教辅和管理岗位上去了,所以现在在岗的专任教师就是380人。预计在升本前后学校的学生规模在六千人左右,按此推算,需要的专任教师从总量上约为360人。但现有的专任教师中,约300人是师范类教师,只有几十名具有职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如果师范类每年招一千,在校生以三千人计,那么师范类教师的需求是多少?师范类的师资需求是180人。什么概念?就是我们300人中有120人是没事可做,需要转型。这120人中除年龄偏大的同志外至少有100人是需要转型的。那么高职类呢?高职类学生如果达到3000人,同样需要高职类教师180人,而现在不足60人,缺120人,哪里来?所以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矛盾,总量有余,结构不好,表现出“一多三少”:一多是师范师资多,多了120人;三少是高职师资少,双师型师资少,兼职教师少。教育部在新设本科院校的指导意见里面对这些都是有明确的规定,有严格的指标控制的。高职专任教师需要180人,现在缺120人。按照国家的要求,双师型教师要占到专任教师50%,而我们双师型老师寥寥无几啊。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兼任教师也要达到专任教师的25%以上,也就是要有100名左右的。这个兼职教师不是我们原来师范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兼职教师,指的是工程师、设计师等等技术应用方面的双师型的老师。所以这种畸形结构决定了教师不转型,学校无法转的状况,教师不达标,升本无希望的前景。为此,应该采取综合施治,多管齐下来促进转型、加快建设。
怎么样综合施治,多管齐下?我想可以实施“四个一百”教师转型计划:就是在三到五年内招聘一百名应用技术型教师;转型一百名富余的师范类教师;外聘一百名技能技术型教师;提升一百名师范内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学校转型发展的师资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有了方向,有了师资,有了专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把它办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办学模式上要不断地学习。教育部关于本科学校设置工作里面对办学模式提出了要求: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是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的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相融合,深入分析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科学设计知识技术和实践深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当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但这个方向大体如此。
那么就我们学校而言,应当实行三种主体模式:第一种是校企合作。我们的很多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一定要和企业合作,从课程方案的设置到教学过程,到实习和就业,很好地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机制。第二就是校院合作。学校要和陇南市水电设计院、农科院、林科所等省内外、市内外的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用他们的人才,共建专业,共同培养,也共同建设课题。第三种是校校合作。要和有利于我们专业建设的国内的重点院校进行合作,例如我们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来提升我们的机电工程专业、应用电子专业和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和新疆新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来提升我们烹饪专业、汽车专业、应用电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当然还应该学习黄淮学院的经验,与国外的相适应的、相匹配的学校建立校校合作,打通国内国外的培养渠道,建立一个比较好的人才培养平台。
要在办学过程中着力推进两个融合:第一个融合就是产教融合。产是产业,产业有产业链,有产业群。首先对周边区域、服务范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进行认真的研究,以产业链来布局专业,以专业群来覆盖服务,这才是产教结合的最佳方法。要两眼向外,善于调查研究,掌握市情、掌握县情、掌握行情,这样才能做到深度融合,在产业上进行对接。第二个融合就是工学融合。就是在培养过程中,把企业、车间搬进校内,把学生、教师带进企业。学生今天学的就是明天要做的,学生今天在这个岗位上熟练了,明天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做到学习和工作高度的统一、深度的融合,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
转型发展是一场攻坚战,是一场总体战,也是一个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正确的方略,有坚定的执行力,需要局部得到突破,需要有些专业率先示范。这一切都归结为我们有没有能力干好这件事。那么如何不负时代、不辱使命、迎接挑战来实现转型呢?我想应该乐观积极地应对挑战,至少把握好三点:
第一点是善于学习,科学思考。学什么?首先要学习国家政策,要通天线。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认真研判了一个区域,一个时期,一个行业发展的规律以后提出的根本性的指导意见,它具有宏观指导的意义,对我们一个实体学校来说,要了解它的政策背景和政策内涵,来把握自身的发展。把陇南师专放在中国教育这个大盘子里去考虑,可能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所以关于学校转型发展的问题,请各院系负责同志、认真地学习教育部去年以来出台的很多文件、讲话精神,把它烂熟于心,然后结合实际,推助我们的思考。第二个学习就是要研究地方发展。服务地方又不熟悉地方,跟进产业又不知道产业,就难免南辕北辙。我们要创办专业、要产业对接、要专业跟踪等等,陇南在工业上,以铅锌和黄金为主的矿产业,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水泥、大理石为主的建筑材料业和以农产品开发为主的这些产业、企业,我们了解不了解?在农业上,畜牧基地、经济林基地、中药材基地、蔬菜基地,这四大基地都是甘肃非常有名的、规模很大的基地,我们熟悉不熟悉?我们的哪些专业能在这些产业和基地里面孵化出来?我们哪些专业是服务哪个产业、哪个支柱的?因此,要很好的向外学习,切不可关在校园内闭门造车。如果你不研判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现状,就无从确定我们专业发展的准确定位和正确方向。所以这叫接地气。通天线,接地气这两件事是我们都需要做好的事情。
第二点就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我今天讲的总体上是涉及全局的、宏观的、顶层的、总体的要求,对此大家首先要搞明白,这样才有可能整体联动,才可能同心同向。同时,在落实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院、每一个系、每一个专业、每一个教师,应该怎么办?在哪里求突破,在哪里搞转型?哪个师资先学习?这就赶快要动起来。不然的话,道理一说都懂,行动起来很慢,这就不合适了。要有具体工作的线路图和时间表,各院系按照学校确定的工作目标,哪些教师保留在什么岗位,哪些教师需要赶快培训提升,要落在人头上,定在时间里,配套措施要跟上。大家要在这个问题上树大局观,在明确学校的定位的同时,找准各院系的位置。各院系转的力度,转的幅度,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都要尽快地,认真地进行研判,制定方案,找准工作切入点。
第三点是主动作为,勇于奉献。首先要求各院系的领导和高职称人员在此次战略转移中发挥出应有的带头作用,要做到四个带头:带头学习,带头转型,带头改革,带头突破。希望农林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能够给学校做出特殊的贡献,步子快一点,力度大一些,质量能够办高,老师范能够把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办成全省的品牌,农林和机电两个学院能够在工、农两大专业群里各有三五个响当当的专业,那么我们学校的转型发展应该说就趟开了路子,看到了希望,实现了第一步的发展目标。
同志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是顽强拼搏的,是同心协力的,也是敢于胜利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夺取这个胜利。
|